民以食为天出自哪里,民以食为天原句


“民以食为天”这句话是谁说的?【出处】《汉书·郦食其传》:“王者以民为天, 而民以食为天 。 ”

国以民为本, 民以食为天 。 (董必武《挽沈骊英女士》)
中国古语“民以食为天”出自于?《汉书·郦食其传》:“王者以民为天, 而民以食为天 。 ”

秦朝末年, 有个书生叫郦食其, 很有学问 。 他曾献计帮助刘邦智取陈留, 被封为广野君 。
秦朝灭亡后, 刘邦和项羽争霸 。 刘邦联合各地反项羽力量, 据守荥阳、成皋 。 荥阳西北有座敖山, 山上有座小城, 是秦时建立的, 因为城内有许多专门储存粮食的仓库, 所以成为敖仓, 它是当时关东最大的一个粮仓 。
在项羽猛烈的攻击下, 刘邦计划后撤, 把成皋以东让给项羽 。 刘邦想听听郦食其的想法 。 郦食其说:“王者以民为天, 而民以食为天, 楚军不知道守护粟仓而东去, 这是上天帮助汉朝成功的好机会啊!如果我们放弃成皋, 退守巩、洛, 把这样重要的粮仓拱手让给敌人, 这对当前的局面是非常不利的啊!希望你迅速组织兵力, 固守敖仓, 一定会改变目前不利的局势 。 ”刘邦依计而行, 终于取得了胜利 。
“国以民为主,民以食为天,食以安为先”出自哪里“国以民为本,民以食为本,衣食以农桑为本”——《元史·食货志》
民以食为天, 出自哪里? 中国食文化最早的理论基础应该是那句耳熟能详的“民以食为天”和如雷贯耳的“食、色, 性也 。 ”

人类学家、美国科学院院士、哈佛大学教授张光直曾断言:“达到一个文化核心的最佳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它的肚子 。 ”“吃”这一最为生物化、物质化的层面, 可能是理解一个民族精神气质和精神内核最重要的切入点 。 既然如此, 那麽“吃”对中国人来说究竟意味着什麽?“民以食为天”这个葫芦到底装的是什麽药?只有挖掘了“民以食为天”的全部含义, 只有窥探了“吃”这个行为的全部心理动机, 才能够准确地洞悉和诠释我们身边关於“吃”而发生的层出不穷的荒诞现象 。

“民以食为天”出自《汉书.郦食其传》, 云:“王者以民为天, 而民以食为天 。 ”中国很早即进入农耕时代, 在漫长的农业社会, 由於生产力水平低下, 社会人口相对较少, 历史上天灾人祸频繁, 使老百姓不得不对温饱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 。 在古代, 国家、江山被说成“社稷”, 而这个“稷”在古代有的书上说是黍类, 有的书上说是谷类, 总之是一种粮食 。 古代一直以稷为百谷之王, 所以帝王都奉祀“稷”为谷神, 进而以此指代国家 。

历次的改朝换代大多是被农民起义推翻或者元气大伤, 常常是天遇大旱, 农民颗粒无收, 而官府依然横征暴敛, 民不聊生, 终於揭杆而起, 所以社会动乱的根本原因, 学术点说是因为生产和生活资料, 通俗些说就是因为粮食, 因为“吃”引起的 。 春秋时代的大政治家管仲告诫统治者:“衣食足则知荣辱, 仓廪足则知礼节 。 ”他认为治国就是“牧民”, 即治人的办法就是让他们有饭吃, 然后才会守法、懂规矩 。 事关江山社稷, “民以食为天”不仅仅居於中国食文化的核心, 还是历朝历代的立国之本 。 历代统治阶级都重农轻商, 国家始终以农业为中心 。

《周书》介绍八件国家大事(“八政”), 第一就是食——拿今天的话说, 就是上升到政治的高度, 无农不稳, 压倒一切 。 《魏书.李彪传》说:“国无三年之储, 谓国非其国 。 ”粮食是最重要的战略物质 。 在古代, 仓储被视为“天下之大命”, 历朝历代都十分重视, 积极兴建仓储设施, 千方百计筹粮 。 在夏朝, 仓储制度正式成为国家的基本制度之一 。 历朝历代都丝毫没有放松, 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, 中国的粮食政策还是几十年一贯制的“统购统销”, 高度垄断, 即使现在也没有完全放开经营 。

推荐阅读